返回首页 | 返回本书目录 |

以赛亚书第一章 

一1~31
痛责以色列的悖逆
一1 年代小注 在六章1节,以赛亚受差遣是乌西雅王驾崩的那一年,约莫是主前七三九年,由此可见,以赛亚的先知事工一直到希西家时代,或至少到主前七○一年,西拿基立攻占耶路撒冷。这是纷扰混乱的半个世纪;新亚述帝国兴起称霸,侵略北国,攻陷撒玛利亚,大举破坏犹大国。以赛亚受差遣,正值亚述的威胁重新高涨(有关亚述在前一世纪的威胁,细节请参:王上二十二1;王下九14注释)。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于主前七四○至七三八年发动西进攻势,主要目标是叙利亚北部的阿尔帕德,结果连带南方的大马色、推罗、西顿、撒玛利亚也要进贡。
一2 呼天唤地 其他古代近东文学也记载人召唤神为一重要事件作证。此处耶和华对以色列发出正式的判决,非神格化的宇宙被召唤前来作证。一项赫人条约列出一长串神明为见证之后,还列了群山、河流、海洋、幼发拉底河、天与地、风与云,作为见证。神与以色列人立约(见:申四26注释),天与地被召来作证。所以,此处呼天唤地聆听神历数以色列人违约的罪状,是很合宜的。
一4 指控举国集体罪行 《埃拉与伊舜神话》(主前第八世纪巴比伦作品)提到城市理当被毁灭,因为人民背弃了公义与正直,作恶多端、无所不用其极。在古时,知名城市被毁,一般都解释为是被神弃绝的结果。肇因多半是王触犯了罪行,或者根本就是天意。
一7 大地荒芜 大地的惨状是被袭击的自然后果。入侵的大军常常因为军源不足,当然就要靠他们所占领的地方维生,而用不着的东西就摧毁。不仅谷物被烧,连土地也遭践踏,导致好几季都没有收成。有时,被攻击的民族甚至会不惜烧毁谷物,不容敌人吃自己辛辛苦苦种植的粮食。神的审判中常常有土地荒芜这一项。《埃拉与伊舜神话》有一段文字形容埃拉准备如何施行毁灭:城市受创变成旷野;群山、牲畜、作物被毁;人口被消灭;立昏君坐在王位上;放野兽为害;铲平宫殿。
一8 锡安的女子 锡安是耶路撒冷所在的一座山,也代表耶和华征服与统治的宇宙所在,因此与大卫之约,以及神所立定的王权相关。一如和合本所译,锡安的女子就是指城。
一8 对照的用意 农夫在果园里搭一些小茅屋,供看守的人在收成时保护水果。收成结束后,这些茅屋就会被弃置,在光秃秃的田地中任其荒废。这里形容耶路撒冷也一样空旷荒凉,没有什么东西好保护的了。
一9 对照的用意 创世记第十九章记载的所多玛与蛾摩拉不是被外敌毁灭,但这不是此处对比的用意。经文强调的是神审判的毁灭是全面性的。作者道出此意,接着在下一节马上提到以色列的邪恶也不相上下。一位公正的神想必会对着同等的罪,发出同等的审判。
一11 燔祭 人通常带着请求献祭。古代人多认为献祭是为神明准备食物。如果对神有什么特别请求,为神准备餐食是应当的礼仪。在以色列,献祭虽然也与请求有关,但是「为神准备餐食」的态度在理论上被排除,只不过如以赛亚与其他先知所指,改正的看法并没有生根,以色列人常常陷于混杂异教思想的情况。「喂养神」的看法认为,敬拜者可以满足神明的某些需求,因此会蒙神明恩宠。
一12 践踏院宇 古时圣殿是绝对不可冒犯的空间,进出严格监管限制。一般人只有献祭的时候,才能进圣殿,而且只能进到外院。若不是为了圣洁的目的进入神圣空间,就是亵渎的擅自闯入行为。
一13 香品 香是古代与祭物一起献上的珍贵物品。香气会掩盖施行礼仪所造成的异味。香的价格不菲(见:利二1注释),但大家都相信是蒙神喜悦的祭物。
一13 月朔与安息日 古代以色列采用阴历,每个月的第一天是「新月」(亦即和合本所译的「月朔」),定为节日(每二十九或三十天)。在安息日要停止一切工作(见:摩八5),要献祭(见:民二十八11~15注释)。过月朔的习俗一直延续到被掳后(拉三5;尼十33)。从主前第三千年纪的美索不达米亚,直到第一千年纪中期的新巴比伦时期,月朔一直是很重要的节日。
一13 集会、严肃会、节期 有三大节期,来自各地的朝圣客会在耶路撒冷聚集欢度。另有其他节期,本地人较多。宗教节期让信徒有机会欢庆、一起进餐、彼此见面。但是原先定为赞美、尊崇神的方式,却不蒙神悦纳。
一15 举手祷告 历代志下六12形容所罗门站着,举起双手、掌心朝天对会众讲话,并且为献殿祷告。美索不达米亚的吟诵祷告,诸如对伊施他尔女神的祷告,祷告者似乎是俯伏在地,也举起双手。赫人的祷告姿势也类似。亚喀得文学则提到一种称为 Shuilla(「举手」)的吟诵。详细资料请参看:列王纪下五11注释。
一15 神明不听祷告 对求告者的不耐是古代文学常见的情节。例如,在尼尼微城挖掘出来的亚述巴尼帕图书馆,里面有〈向众神的祷告〉("Prayer to Every God"),提及求告者请求所有的神明赦免所有他想到的罪,然后哀叹自己虽然忏悔,但是没有神明愿意牵起他的手、站在他身边;简言之,没有一位神明听他的祷告。《吾珥被毁悼词》这部作品则从神的角度来写,讲到亚奴神与恩里勒神决定不理会呼救的请求,依然会施行毁灭。
一16~17 信仰的伦理层面 秉行公义是任何神祇对信众的基本要求。此处所发的是格式化的命令,表示这些是任何文明社会理当承担的责任。建立公义、保护弱者,是一个君王英明与否的标记。以色列与其他国家,这方面惟一的差异在于这些责任与灵性生活有何关联。在古代近东地区,神明有责任维系正义,其中有个很实际的原因:受压制的人会一直不厌其烦地向神吵着得解脱。而且,他们相信公义是宇宙的经纬,其法则在众神的守卫之下。以色列人的世界观不同。他们相信公义是神的内在属性,而不只是供神使唤的工具。美索不达米亚人有信仰上的责任去取悦神,主要是借着礼仪与不破坏文明来达成。以色列人的信仰责任是要学像神,借着伦理行为与个人的圣洁达成。美索不达米亚人会认为洗濯是实质的礼仪行动。以色列人知道,这是指灵性上的悔改与更新。
一18 对照的用意 这里提到的染料是最耐久、最醒目的染料,会留下明显、永久的斑渍。在旧约或是古代近东文学,找不到红色是罪的象征,但白色的确象征纯洁。
一22 银子与渣滓 在古代,银子经过一种称为「灰吹法」的冶炼过程,淬取、检验。熔炼过程初步是将银子从含银量不到百分之一的铅矿里淬取出来。铅放在可以渗透的材料,例如骨灰或是陶土作成的容器里,然后用风箱把空气打到溶解的铅上,产生铅氧化物(「铅黄」)。有些氧化物会被骨灰吸收,有些可以从表面刮去。照理说,银子则会留在容器里。只不过,这种提炼过程有许多问题。如果温度过高,或是原料里有其他金属(常见的有铜与锡),灰吹法就会失败。若是这种情况,铅黄刮去后,留下来的不是纯银,而是搀杂了其他金属的银子,所以没有用处。这种无法使用的产品,或许就是此处所译的「渣滓」。经文也有可能指检验过程,亦即将银子与大量的铅一起加热,以便抽取杂质。如果铅的量不够多,不能抽取杂质,银子也就作废了。若是这种结果,银子非但没有炼净,反而比检验前更糟糕。经文可能是指此过程,结果银子成了无用的废物。不过检验过程可以一直重复,最后也有可能成功(见25节)。
一22 美酒 根据相关的亚喀得用语,此处所提的饮料可能是啤酒,而不是葡萄酒。最常见的啤酒是用大麦芽酿制的,但是也有用小麦,甚至用枣椰酿制的啤酒。至于葡萄酒种类就更多,而且价值不等。亚述巴尼帕图书馆有段记载,列出十种上好的酒(伊扎拉的纯酒公认是上上品)。
一23 法庭上的孤儿与寡妇 以色列的法律传统有一重点,就是为被列为弱势与穷人的群体设定规条。这些人包括寡妇、孤儿,与寄居的外人(见:出二十二22;申十18~19,二十四17~21)。早在主前第三千年纪中叶,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律文件,也关心有需要的人,并且提到保障权益,以及维系法庭的公正。根据吾珥南模法典,与汉摩拉比法典的前言,作王的清楚知道,保障穷人、寡妇、孤儿,是「贤君」应有的职责。埃及作品《善辩之农夫的故事》,原告首先称法官为「孤儿之父、寡妇之夫」。由此可见,照顾弱势群体是古代近东地区共有的关注。
一25 意象的用意 有关渣滓的意思,请参一章22节注释。
一26 审判官∕谋士 因为这段经文与社会及法律制度的公正相关,此处的审判官是司法人员,而非士师时代拯救人民的人物(译按:「审判官」与「士师」在英文皆为 judge)。与其对应的称呼的「谋士」一词也是左证,因为谋士从没有用来形容士师。谋士的职责是协助君王订立政策、推行政策。法官的职责是协助君王制定、推行法律,此处的矛头是指向国家政策与司法体系。
一29 神圣的橡树与花园 (参现中)古代近东的花园是种满果树、绿荫参天的公园,作为户外神龛,或是神庙周围的优美环境。神木在当时民间信仰很重要。一般人都以为石头与树木是神明落脚处。迦南宗教则以树木为丰饶的象征(见:申十二2;耶三9;何四13),但是考古与文学上没有留下什么数据,更清楚界定圣木的角色。考古学家在铜器时代晚期的基提翁一地,挖掘到一座神庙,上面刻有六十棵树洼的圣木丛。

──《圣经背景注释》

赞助商链接

返回基督教圣经